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不惧同野蛮搏斗,最怕把愚昧错当文明



文明不惧同野蛮搏斗

最怕把愚昧错当文明

文:立峰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必须应对所有文明的共同敌人,那就是一切非文明的力量。


文明,是一个很大的词儿,可能涵盖了䈣治、经济、社会、宗教、哲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文明一词,经常动不动就被人挂在嘴边,但如果深究其含义,又往往说不清楚。

 

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目的,划分出了许许多多文明的种类或范畴,颇让人眼花缭乱。


文明一词,实际源自拉丁语civilis,本身有城市、公民的含义,又可引申为分工、合作的观念。


但,无论是学界、还是日常语境中,文明一词,都很难被言简意赅地解释清楚。

 

美国学者布鲁斯·马兹利曾追根溯源、探讨了文明的前世今生。马兹利说:


从历史渊源来看,“文明”一词的产生,是群体内成员为了区别外在的野蛮人,而赋予自身的特征


显然,他的意思是:文明从一开始,就是用来与野蛮相区别与对抗的。


简而言之,即文化各异,文明趋同。

 

文化让人随心所欲、展示特色;而文明,则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是社会成员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法律。

 

其实,所谓现代西方文明,除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契约精神、法治观念等,是全人类一致认同的普遍价值观。


什么是财富?

 

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曾给文明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他说: 


文明,是错综复杂、又很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建立起来特别辛苦,而摧毁它、则十分容易。



如此独特的理解文明的角度,不得不让人衷心佩服这位哲学泰斗、杜兰特的高超智慧。技术、财富、艺术等,这些理解文明的普遍角度,虽然十分具象,但却都是孤立存在的。但文明,与其说是许多静止的存在,不如将其视为是一种关系的网络,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系列关系。

 

比如,罗马文明曾盛极一时,但后来被北方蛮族入侵。而蛮族的治理能力有限,于是只能通过一级级的土地分封进行治理。因而罗马文明虽然未被摧毁,整个欧洲却被弄得四分五裂,文明的传播也就此中断。

 

当罗马文明的光芒渐渐暗淡,欧洲便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很多古希腊、罗马的典籍,若非在阿拉伯帝国兴盛时、被穆斯林及时翻译、保存下来,后来再度传回西欧、被翻译回拉丁语,欧洲人也许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原来曾经拥有过如此光辉灿烂的文明。

 

废弃的古罗马竞技场

威尔·杜兰特说:文明的传播如果被人为打断,那么无需多久,文明将会衰亡。即便已经踏入现代社会,我们也将重回矇昧
 
这让人不得不重新去思考文明、繁荣和财富的性质。我们所享受的现代化和财富带来的舒适、便利,其实都依附于一系列的社会关系。如果人为地切断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和连接,那么,所有的繁荣和财富,都将瞬间消失。
 
也许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没那么惊悚吧,财富不就是钱吗,钱怎么会是一种关系呢?如果说纸币是一种关系,还说得过去,黄金总该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吧?而且从古至今,贵金属都是天然的货币啊。
 
比如1848年美国旧金山的淘金热。最初,美国西海岸人烟稀少,到处是荒原沙漠、不毛之地。但150年后,当淘金带来的财富早已不知去向,但因淘金被吸引而来人口,却建立起了一种高效的社会协作网络,并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滚滚的财富、持续的繁荣。今天的加州,依然是美国最最富有的州。
 
旧金山硅谷附近的斯坦福大学
 
一般来说,财富的来源可能有两种:资源;能够产生财富的人际网络

而财富的消失,也存在两种可能:资源被毁灭;因为断开了与世界其他部分的连接。

但事实上,即便拥有资源,人们也必须依赖有效的协作网络,才能转变为真正的财富。比如印第安人有黄金、有资源,但却无法有效利用;就算西班牙人够牛,拿到了大批黄金白银,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说了这么多,也许我们这才大致理解、威尔杜兰解释文明的角度:文明,是错综复杂、又很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建立起来特别辛苦,而摧毁它、则十分容易。

沙漠里的金子不是财富,它必须穿过一系列人的协作,即文化、制度和人的网络,才变成真正的财富。

但是相反,即便压根儿就没有金子,但只要有了人与人的协作之网、有了与世界的有效沟通,那么滚滚财富、便能无中生有、指日可待。

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 
建了一百多年 至今尚未完工

 
我们看二战后实现经济腾飞的国家,都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比如日本,几乎所有工业原料都依赖进口;新加坡连水都要进口;而以色列的领土内,到处是沙漠。

然而,它们居然都是发达国家。而那些有着巨大资源禀赋的国家,如中东、北非、南美各国,无不经济停滞、社会动荡。
 
国内也差不多,发达的温州、深圳等地,几乎没有资源。但温州是全民经商、深圳引进外资,所以都很富有。而反观东北那些资源丰富地区,却无不日渐衰败、毫无希望。

这就是资源的诅咒,因为过于丰富的资源,反而容易破坏人和人之间的网络。
 
所以,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财富的本质,即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效的分工、协作、生产、创新之网。而所谓文明,便是这些网络的总和。
 
 
文明从哪里来
 
既然文明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那么这一社会网络存在的基础,便是人们的共识;而法律,便是社会共识最直接的体现,是社会共同认可的规则、秩序,以及社会共同的价值观。

今天的美国,之所以能全面碾压拉美,并非因为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的优势,而是在于它引领现代文明的理念与法治。所谓理念,即是国民对于社会治理的共识。而这种共识,则来源于根本的财产制度,并体现在代议制的政治制度之中。
 
不同的制度理念,体现在西班牙人和英国人,在新大陆截然不同的土地分政策上。
 
比如,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期的英国,为拓展海外扩张,特意制定了关于皇家特许状的法案。说白了,就是女王给英国人颁发殖民经营许可证。
 
因为女王既不出人、也不出钱,但她要鼓励海外殖民,便开脑洞、给政策,拿出一个给商人和探险家颁发皇家特许权的办法,授权他们去北美进行开拓和殖民。如果成功,女王便承诺用法律来保证殖民者对殖民地的产权及一切经营收益的垄断权益。
 
所以,虽然开拓殖民地的风险巨大,甚至可能赔上老本、搭进性命、人财两空;但一旦成功,则不但收益丰厚、还能获得永久产权和长远收益,并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特许状的本质,即对海外殖民权益的产权保护制度。
 
这一下就鼓励了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扬帆远航、去海外殖民。虽然他们最初的条件艰苦到无法想象,以至于超过一半的冒险者都是有去无回,但这依然挡不住英国人的追求财富的热情与渴望。其中不但有英国的底层穷人,还有不少富裕乡绅。而这,就是制度的激励作用。

1670年来到北美的一批英国移民,还带去了约翰·洛克亲自起草的基本法。洛克认为:一个人只要辛勤劳动,耕耘种植、精心管理土地,并有所产出,这块土地便能成为他的财产。因为他通过劳动,圈占了那块土地。
 
在北美,不但是最初的英国殖民者,还有后来陆续来自英国及其它欧洲国家的中下层贫民,都通过劳动拥有了土地和尊严。他们共同建立了自己的代议机构、并拥有了投票权,获得了自由和财产的保障,而所有这些文明成果,则均得益于新移民所达成的观念共识、极其共同创立的法治保障。

相比之下,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时间最早、占地最多,但最初来到南美的殖民者,是代表西班牙国王,来征服印加帝国、攫取传说中的财富的。西班牙国王在新大陆上用的还是老办法,给自己派去的大贵族,以领地的方式分封了大片土地。折腾了半天,还是大贵族、大地产的管理方式。
 
为了垄断利益、玩弄权力,普通欧洲人被限制移民南美,即便去了也无法获得土地等权益;而原住民和非洲黑人,更是沦为了没有任何权利的劳动力。
 
于是代表国王的西班牙贵族集团,在南美不但不思治理,而总是想方设法彻底掠夺,直到现有资源被洗劫一空、消耗殆尽。所以拉美各国起初无论怎样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后来却无不陷入纷争、动乱和贫穷。
 
因为理念共识、政策制度的不同,无论是作为宗主国的西班牙和英国,或是作为殖民地的北美与拉美,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民众福祉等所有方面,两相对比、都高下立现。

可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无疑都建立在社会协作网络的基础上;而高效的协作网络,则只有依靠法治来保障。协作网络带来财富,而法治则保障协作网络的高效运行。良好的法律製度,本身便是最重要的人类文明成果,同时也是对与社会的财富预期、经济增长可靠保障。
 
说到底,无论法律规则、还是国际条约,都不过只是一些抽象的条文,它们的实际效力,只能取决于合约各方的共识。如果将合约与法规视为一纸空文、任意撕毁,那么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协作网络,也将随时坍塌、毁于一旦;千辛万苦积累起来的财富,同样会付之东流。而所谓共识,说到底,不过就是共同的价值观。
 

文明之间没有冲突,若真有无法调和、必有一战的矛盾,则必定是价值观的矛盾、或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形成践踏规则、撕毁合约的共识;任何不尊重现代社会普遍价值观、任意破坏法治的人,都将成为摧毁经济和破坏文明的千古罪人。
 
文化与传统有关,它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是一个尊重普遍价值观、维护法律秩序的国家。因为文明,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因为文明的本质不是别的,而在于人本身,在于你个人的认知、以及你所在的这个社会成员达成的共识。

虽然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文明中,但文明却常常被野蛮打脸,但在现实中,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比比皆是、“契约精神”多少无良企业假汝之名以行、以及当下某些国家对主流文明的严重挑战,还有许多现代的野蛮人、他们甚至高智商、能力超群、技艺娴熟,他们有高度文明的外表,还有一颗没有跟着进化的野蛮之心......

或许,直至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终结,也不可能消除文明中的野蛮,但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文明对野蛮的绝对优势,保持对野蛮的有效遏制。因为这关乎着我们每个人的自由与幸福。

但如此宏大的话题,只有极少数能站在人类思想高处,俯瞰文明历史的绝世天才,才能由表及里,触及问题的根本。

正如上文提到威尔·杜兰特,他正是这样一位天才。他是普利策奖及自由勋章的获得者,美国思想史上的巨人,最杰出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之一。 半个世纪苦行僧式的学术钻研,一对灵魂伴侣的殉难式的终身事业,一位伟大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终极探索,造就了杜兰特夫妇《文明的故事》。  
 
杜兰特以大师的优雅笔法将“文明与野蛮”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感知人类文明的兴亡起伏,并以此反思自身。 正如《纽约时报》所评,这套书说的是历史故事,“真正的精华却是叙述当代人的思想”。 

这部巨著,不仅是哲学视角下的人类大历史,也是一部部精彩的故事集、优美的散文集,以及装帧和图片异常精美的艺术品,从书中的任何一页都可以开始读起,每一段都不会让人失望。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注:本文转自公众号“好奇的芦苇”,作者钱立峰。因需要,经编辑修改。感谢原作者付出。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考验与反思文明的时候到了
文明社会的六个特征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叔本华:野蛮人互相吞食,“文明人”互相欺骗
文明为什么常被野蛮打脸?
杜兰特谈历史的教训:只有天才和蠢材,才敢无所不谈百年忧思:文明的陨落与战争的余烬
文明人的七个特征
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五分钟
人类文明的观念之源
“洛克文明底线”:每个现代人都应具备的常识
文明社会需要不愿钻空子的“笨人”
西方文明为何“言必称希腊”:古希腊的四大贡献
法治是一种文明秩序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